|
INDUSTRY INFORMATION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对用于医疗保健、机器人和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的下一代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来讲,价格低廉、易于生产、由可持续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节能甚至可以自行供电等都非常重要。不过,只有采用机械可弯曲、可拉伸的方式,才能实现与机器、物体或人体的完美集成,通常以电子皮肤的形式实现。奥地利乔安妮姆研究所(Joanneum Research)的研究小组与日本大阪大学合作,开发出一种可以测量各种生命体...
2021-08-30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郭传飞团队在柔性传感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提出了“皮肤-电极界面传感模式”,通过简单地在皮肤表面贴附电极即可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触觉传感功能,为人体表皮传感技术和可穿戴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相关论文以“Skin-Electrode Iontronic Interface for Mechanosensing”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Nat...
2021-08-25
新世界集团与基因测试及临床健康检测公司Prenetics Limited,宣布推出快速检测系统Circle HealthPod,可在定点或家居获得RT-PCR实验室测试相当的结果。Circle HealthPod已获得CE-IVD认证,并将在新世界集团其广泛的生态系统业务中采用。HealthPod使用鼻腔拭子,结果将于20分钟后在测试者装置或手机上直接获得,适合两岁或以上有症状和无症状人士使...
2021-08-23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日,一项能够预判哪些新冠(COVID-19)患者会出现重症的早期研究工作已初显成效,该技术既经济又简便,研究人员期待最终能够利用该技术帮助不堪重负的医院安排病患处理的优先顺序。这项早期研究由澳大利亚QIMR Berghofer医学研究所和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孟买分校的研究人员领导,研究表明:红外扫描血液样本可为医疗团...
2021-08-18
忘掉智能眼镜或是AI手表吧,因为或许终端的智能设备并非是穿戴身上,而是植入人体内部。现今社会,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体植入式智能设备应用于改善人们生活,甚至挽救生命之中。心脏起搏器(英语:Pacemaker、Artificial pacemaker),又称心脏节律器,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疗器材,使用电击来对心脏肌肉做持续性的规律刺激,以维持心脏的持续跳动。近半个世纪以来,心脏起搏器取得了巨大进步,它...
2021-08-17
本文由霆科生物创始人、贝壳社BioShow嘉宾叶嘉明原创分享,欢迎大家转载文章,但转载文章的微信公众号或个人公众号请注明出自:霆科生物(微信号:HZTKSW)和贝壳社(微信号:iBio4P),并注明作者叶嘉明。微流控芯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涉及材料、化学、物理、微机电、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我从2003年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田昭武院士的引领下有幸进入这个前沿领域,先后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
2021-08-13
当你拿起一个气球时,握住它的压力不同于你抓住一个罐子所施加的压力。现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地方的工程师有一种方法可以精确测量和绘制这种触觉灵活性的微妙之处。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工程师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触摸感应手套,可以“感受”压力和其他触觉刺激。手套的内衬布满了内核大小的小电极,可以感应和绘制压力的细微变化。该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触感手套,可以"感受"压力和其他触觉刺激。手套内部集成一个传感器系统...
2021-08-13
人造智能皮肤是指能够模仿或增强人体皮肤功能的柔性功能元器件,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增强现实、义肢和仿生机器人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柔性电子学在人造智能皮肤设计方面已取得进展,而以光子作为信号载体的柔性光子学具有非侵入性、超灵敏性、无电磁干扰,以及并行处理等优点,有望进一步推进人造智能皮肤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永生课题组致力于有机光子学材料、有机激光材料的相...
2021-08-12
作者:林炳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摘要本文为作者在第八次全国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2020.11.26-28)上报告的书面文字版,整理过程中增添了论坛上部分嘉宾的报告内容。文章以作者所领导的实验室 20 余年来在微流控芯片领域的研究积累为基础,结合近年来这一颠覆性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围绕着微流控芯片三个方面的核心应用,阐述我们所面临的战略性机遇和应对策略。2018 年 10 月 19 日...
2021-08-09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总是要留一点东西给社会的,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来说更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勇于担当,富有为国家和社会需求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基本素质。 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石油工业的推动,我国对色谱学科的需求空前旺盛,色谱因而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有这样一位中国科学家,因在色谱研究中的杰出成就而成为著名的德国洪堡基金的访问学者。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启动了...
2021-08-09
|